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发布日期:2024-07-18 09:04
浏览次数:68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山东从6方面重点发力

“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等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7月1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海洋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建东介绍的一系列向好数字,彰显出山东在海洋强省建设上迈出的重大步伐。

张建东介绍,为深入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山东将从6个方面重点发力: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加快绘就人海和谐美丽画卷;加快构筑海洋对外开放新高地。

集聚发展是山东海洋产业突出特点之一。“统筹优化陆海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沿海7市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说,山东做大做强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青岛威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形成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等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依托3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遴选确定总投资3755亿元的158个项目纳入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库,定期调度推进,进一步夯实海洋产业支撑。

山东把发展深远海养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十四五”以来规划布局了庙岛群岛、海州湾等深远海养殖渔场,探索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等四类深远海养殖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和模式,深远海养殖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6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8台(套),养殖水体达280万立方米,深蓝系列、经海系列、财金系列等一批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养殖装备在山东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了经验。

港口是山东海洋强省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山东全力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截至2023年底,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1位。聚焦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山东将以山东港口群为引领和枢纽节点,进一步优化海上航线网络,畅通陆向物流通道,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黄河流域内陆省份的陆海直达连通。到2027年,集装箱外贸航线将达到280条,内陆港达到60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达到500万标箱。

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为加快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山东将全力支持崂山实验室建设,建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高能级平台,每年实施20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海洋,山东正面临更多合作机遇。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步启用。“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美丽海洋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去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累计建成4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数量全国第一。全省40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同比改善21.1%,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确保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让山东的海更蓝、水更清、滩更净,带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张文婷)

责任编辑: 毛晨浩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