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是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但具体到企业,又是一项需要将减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建立全方位碳管理体系的“精细活”。要是产线上能长出一双“眼睛”,精准捕捉每步碳足迹就好了。
这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的念头,在山东的一些企业已是现实:依托浪潮云洲部署的8类、339套传感器及对数字孪生的应用,东华科技实现碳计量、碳足迹管理、碳核算,包括余热利用换能的一目了然。这也为企业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我们联合建设的双碳双控平台,应用碳资产管理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一年能节约200万元的碳履约成本,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东华科技相关负责人孙冲透露。
山东,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这是一片数字浪潮抢滩登陆的主战场,同时也有无数实体企业在浪潮冲击中变革、升级,从“汗水型”加速迈向“智慧型”。2022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9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在GDP中占比超过45%,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在驱动山东经济增长的引擎中,由数字经济激发的澎湃动力势不可挡。
数字经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山东成立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涵盖12个省直部门的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数字经济办公室,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监管,推动政府、平台、行业协会、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多方协同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的格局。”省工信厅一级巡视员高方介绍。
“山东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较高,有着数字化转型的丰富应用场景,更为推进数字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省工信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介绍,山东坚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提升核心产业作为做强数字经济的根本环节,省委主要领导挂帅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长”,产业加快实现扩面增量和提质增效。2022年,山东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超过1.6万亿元,其中软件业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通信业居全国第四,呈加速赶超态势。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上量、提质,8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居全国第三;1—3月全省监测范围内的938家企业实现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471.3亿元,同比增长34.0%。
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得以变现的基础条件,在山东,数字赛道上持续架起“高速路”“立交桥”。
2022年山东新建5G基站6.1万个,建成全球首张5600公里确定性网络,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完善数字“交通”主干道的基础上,今年山东进一步从全省“一盘棋”角度推动数字设施体系化布局:近日山东两部门联合出台方案,按“1+3+N+X”总体规划,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园区分别建设省级行业中心与边缘级中心,由此山东将逐渐实现全省存算力调度一张网、全省数据要素资源流通一张网、全省工业算法模型开发应用一张网,驱动数据资源整体效能提升。
在海螺(安徽)节能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购买型材、门窗这样的大件能像网购小商品那么简单——与山东企业卡奥斯COSMOPlat平台的合作让产线脱胎换骨,排产效率提高近九成。如今,全国各地都有一批“山东方案”引领着行业数字化转型,这缘于山东用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应用,持续深耕产业、探索赋能范式。
“山东通过纵深推进赋能应用培育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引发商业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及消费者服务模式等全方位变革。”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副处长张旭说。以“工赋山东”为例,山东推动四家国家级双跨平台与省级协会等市场化成立工赋(山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纵向切入各产业领域,有效应对工业互联网“落地”挑战。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和共性技术应用,今年山东还将推动供需双方共同打造100个以上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成效显著、易复制推广的“工赋山东”典型场景。
按照《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部署,今年是山东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年,也是五年规划中最关键的年份,计划实施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40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433.5亿元,全年计划投资379.1亿元。同时,从“晨星工厂”到“产业大脑”再到数字经济总部,点、线、面系统性的数字化建设已全面铺开。在数字经济这片“蓝海”中,山东巨轮正加速前行。(记者 付玉婷 通讯员 高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