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按蚊叮咬,典型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发病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有发生死亡的危险。2018年我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但由于我省对外经贸往来频繁,每年仍有不少的疟疾输入病例。
今年的4月26日是
第14个“全国疟疾日”
活动主题是
“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疟疾科普宣传知识
疟原虫
疟原虫是疟疾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寄生虫,与病毒和细菌相比,疟原虫有着更大的基因组、多变的形态和复杂的生活史,因此研发疫苗的难度也大得多。
生活史复杂
我们先来看一下疟原虫是怎么祸害人的。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人吸血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把疟原虫子孢子注入人体,它们很快就能钻进肝细胞并在肝脏中发展壮大,变成成千上万个裂殖子释放到血液中。
变了样儿的疟原虫在血液中大展身手,裂殖子入侵红细胞以后先变成滋养体,再变成裂殖体,然后分裂成很多下一代裂殖子,最终胀破红细胞后入侵新的红细胞。血液内疟原虫依次循环大量繁殖,引起发烧和各种症状。有一部分疟原虫会发育成配子体,随着血液进入蚊子继续发育,进而传播给其他人。
疟疾的症状
疟疾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来自疟疾流行地区和外出返乡人员如出现类似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前往医院诊治,并告知医生曾去往疫区等情况。
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按蚊。雌性按蚊叮刺吸入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咬普通人时,经唾液将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循环。
吃个饭
顺便传播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中,以血红蛋白为营养,故输血、分娩等直接血液接触的途径均可传播疟疾。
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繁殖关系密切。疟疾流行的地域往往气候温暖、雨量较多,蚊虫能大量繁殖。
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当进入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人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所以,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
如何预防疟疾?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 |
01
去往非洲或者东南亚国家等地区的人员首先可以去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情况,随身携带驱蚊剂、灭蚊药品防止蚊虫叮咬。
02
去往疟疾高发区的人员尤其要注意: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
03
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04
如果有条件可以请具备疟疾诊治能力随队医生,如果没有随队医生就应该贮备足量的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氯喹)。
疟疾主要在哪些国家流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是疟疾的高发地区,全球92%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5%的病例发生在东南亚,其余3%的病例分布在其他国家。
如何治疗疟疾?
间日疟患者一般采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在第二年春季还要采用伯氨喹再进行一次抗复发治疗。
非重症恶性疟患者可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和复方青蒿素片等进行治疗。
重症恶性疟患者应采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进行抗疟治疗。
免疫逃避
疟原虫在人体内要么隐蔽在肝脏细胞中,要么隐蔽在红细胞中,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的时间很短。即使机体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也来不及识别这个坏蛋并消灭他们,疫苗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抗原变异
疟原虫在进化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抗原变异能力,可以通过不停地变异来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这样研制疫苗时就很难找到特别有针对性的靶抗原去消灭疟原虫。
疫苗进展
但是人类从来没有放弃开发抗疟疾疫苗的努力,针对疟原虫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发起攻击,比如:阻断子孢子入侵肝细胞的肝内期疫苗、阻止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红内期疫苗,还有阻止疟原虫在蚊子体内发育的传播阻断疫苗,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目前最有希望的RTS,S疫苗就是一种肝内期疫苗,用于预防恶性疟感染,近年来在疟疾高度流行区的现场试验数据表明,这种疫苗可以提供长达18个月的保护,可使儿童疟疾感染风险下降40%,重症疟疾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有望作为第一个疟疾疫苗帮助人类抗击疟疾!
虽然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阻断了疟疾的本地传播,但对于这个在全球依然肆虐的传染病,中国依然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在不懈地进行疟疾疫苗的研发,希望将来也能像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一样有不俗的表现,为全球彻底消灭疟疾提供有力武器!